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红楼之庶子为王 > 第823章 话朝贡

第823章 话朝贡(1 / 1)

第二天,贾琮先行入宫请旨,而后便是出宫前往迎接茜香国使团。而贾雨村和鸿胪寺的一众官员,也早已经在皇宫之外等着。众人汇聚到贾琮的仪仗队伍之中,浩浩荡荡出了南城门,等了约莫两刻钟时间,便是有快马来报。“报,王爷,茜香国使团已经到了五里之外,约莫再有半个时辰便会抵达。”

贾琮点了点头,“贾中,让贾雨村过来。”

不多时,贾雨村便是到了步舆之侧,“参见王爷。”

“贾大人,你可知晓此次茜香国使团为何而来?”

“下官问询了刘大人,说是茜香国内乱,因而前来借兵平乱。”

贾雨村不愧是聪明人,之前在王府中没有外人,因此他直接自称为臣,而现在,众人之前却是称呼下官,如此不仅显得与贾琮私交甚密,而且也尽量不给贾琮带来麻烦。“嗯,此事你以为如何?”

“自当陛下朝纲独断。”

贾琮颔首说到,“我大乾虽然强盛,不过这几年大事小情却是不断。之前本王征伐西南,已经让国库空虚,而现在江南大乱,西部边疆同样不稳,所以,这出兵与不出兵,也在两可之间。”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哪怕我大乾想要出兵,恐也力有未逮,前几日父皇还跟本王抱怨,说是林大人又提及了军饷粮草等事,虽然现在不缺了兵马,可是无粮无饷,父皇也不能差饿兵不是。”

贾雨村心中一动,他当即就明白了贾琮为何让自己这个八不沾的一块儿前来。首先,贾琮的意思很明显,大乾显然是想要出兵,或者是一定要出兵的。不过,这军饷、粮草之类,却是不能自己掏,甚至,若是有可能,借着这次出兵在茜香国身上大赚一笔才最好。毕竟,银子这东西,皇帝也喜欢啊...“而且,本王一向体恤士卒,茜香国虽然不远,可终究是异国他乡,这一去恐就要一两年,让本王如何面对他们家中的亲长孤寡...”贾雨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不错,不能光让他们出军饷,还得出安家费、安抚费,嗯...兵卒思乡了怎么办?当然也得用银子弥补。一边想着,他一边得意的看了看不远处鸿胪寺的人,鸿胪寺卿刘铭是个老夫子,整日之乎者也讲究什么天朝上国、礼仪之邦,他毫不怀疑,对方吹嘘大乾几句话,这老夫子敢将大乾的家底儿给送出去,怪不得王爷看不上这些人,嘴皮子谁不会?还是好处是现成的。不要以为这种事儿不可能,事实上,历来各个朝代的中原王朝,还真的没少这样干过。甚至,有的国家干脆将中原王朝当成肥肉,他们前来进贡也并非是为了臣服,而是赤裸裸的赚钱。而中原王朝秉承天朝上国的风范,对于进贡物事是否珍贵、值钱并不看重,只要你来了,礼轻情意重,就足够了,而中原王朝则会赐予诸如瓷器、丝织品、茶叶等极为珍贵的回礼,而这些东西,在其他国度的价值可是能够用黄金来衡量的。甚至还不仅如此,一些其他国度的商人都打着朝贡的名义,大发一笔横财。这朝贡的事情,也讲究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说东岛倭国,历来就有对中原朝贡的习俗,以倭国的秉性自然是不甘心臣服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从中原获利。据记载,汉末三国时期,倭国就曾多次向中原进贡。不过,他们所进贡的物事,是女人。女人在倭国极为低贱,因此他们便用女子进贡来换取中原大量金银财宝。到了唐朝时期,倭国进贡的次数有据可查的就多达十二次,通过一次次出使,他们带走了中原的文字、服饰、金银、建筑、农业技术...正是汲取了中原各种文化,才有了倭国的发展以及向幕府时代过度的契机。甚至,倭国为了争夺前往朝贡的资格,内部曾经多次发生战争。在原本的历史大明朝,倭国前来朝贡需要朝廷颁布的‘堪合’才有资格,为了争夺堪合,倭国国内不同的氏族互相攻打、征伐,哪怕那堪合过期了也在所不惜,足以可见这种朝贡的吸引力。所以这一次出兵的事宜,如果让鸿胪寺去谈,那些老夫子绝不介意给人白打工,甚至还会沾沾自喜...“王爷放心,下官明白。王爷龙子龙孙,能够出面已经是给了这边荒小国天大的体面,可是却也不能让王爷这等位份事事周全。若是王爷信赖,小人愿意多与这使团连通一二,也好让他们知晓我大乾之不易。”

“嗯。”

贾琮满意的点了点头,“今日本王让你前来,就是让你多费心的。而且,随后这些人本王不方便见的时候,你便代本王多见见,毕竟,刘大人年岁不小了,不宜辛劳。”

贾雨村闻言大喜,自己的投靠果然换来了王爷的回馈,这不是明明白白告诉自己,可以‘奉旨’敛财?至于这些使者会不会知趣,本官用你们的钱办你们的事儿,不掏钱还想办事儿,想什么呢?而且,本官是什么身份?是王爷的狗,等闲的物事想来考验本官,那是痴心妄想。又等了约莫半个时辰,便是见到旌旗招展,一个约莫二三百人的使团浩浩荡荡前来。“王爷,下官与刘大人前去相迎。”

行了一礼,贾雨村来到鸿胪寺官员身侧,商议了几句,随后便是朝着对方的仪仗迎了过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父皇,请退位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乱世武夫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超品姑爷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