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襄阳(1 / 1)

大臣路振飞对隆武帝说——  “陛下谓廷臣不改因循,必致败亡。臣谓陛下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兴也。  陛下有爱民之心而未见爱民之政;有听言之明而未收听言之效,喜怒轻发,号令屡更;因群臣庸下而过于责督;因博览书史而务求明备。  凡陛下所长者,皆群臣所甚忧也。”

老路对隆武帝的评价看上去很适合崇祯,而这就是朱由检之后最有能力的皇上。大明别的不说,确实宗室气数已尽了。  ……  明代的11个唐王死后都埋葬在南阳城北35里的紫山南麓。  陵园屡遭兵劫等因素后的三百年,刮民挡第十三绥靖区总兵王凌云为阻挡供军进城,征调南阳、新野、方城三县牛车,将残迹陵园扒出的青砖、石条运往南阳修筑工事,三县牛车整整拉了一个月……可见盛时辉煌。  紫山除了唐藩陵园,还建有唐王行宫。  因为祖制藩王除了迎驾和扫墓外不许出城,失去自由的他们只好想出把行宫和陵园建在一处的妙法。一举两得。  每年阳春三月,历代唐王会携带嫔妃乐妇,登上“龙舟”,由专门疏通过的梅溪河道往紫山游乐。紫山建造的白云宫可遥望全城景色。  十月初八,这座富丽皇堂的藩王行宫成了李自成下榻之处。  南阳城内警钟长鸣。  南阳守备营原额三千,其中步兵两千、马兵一千,有守备一员、千总三员、把总六员。唯万历朝中以来就未满编,见额守备一员、千总两员、把总五员,步兵ー千七百二十人、马兵二百八十骑。  这点人马如何敢出城浪战。  何况明军的“十七禁令”、“五十四斩”随便一套,南阳营九成九的人头要落地。幸好如今禁令几如虚文,营兵们保住了脑袋。但也别指望他们能打仗。  哈台吉和刘宗敏两部在城外肆意打粮,缴获如山。  赵胜指挥着五千民夫从早忙到晚,清点完财货,加班加点赶紧往怀庆拉。  大顺军在南阳修整八天,沿途留下的谷可成、刘芳亮、袁宗第陆续率大队前来会合。他们各自只在路上留了半哨看守“粮道”。  赵胜手下的民夫大部分正往怀庆去,可是因为一路又收了几千河南老乡,这时反倒还有六千多人。  李自成原本计划在南阳多待几天,可没想到襄阳事急,他不得不快马加鞭急速南下。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也就是襄水的北面,所以取名襄阳。(古人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此处的襄水并不是指汉江,明代襄水基本功能成为水利设施,改称襄渠,后人俗称南渠。)  两千多年来,地处汉江中心的地理位置为襄阳航运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使得襄阳自古即为水陆转运的交通要塞,也是襄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因素之一。  “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

襄阳古城既是军事防御工事,又是抵御水患的堤防。  东汉大文学家蔡邕在他的大作《汉津赋》中曾这样盛赞过襄阳:“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

襄阳境内有南河、唐白河、蛮河、滚河、小清河等多条支流与汉江交汇,形成了完备的汉江水系网络。而且通过汉水能够沟通长江,所以襄阳能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是以中原地区为传统中心地带的北方正权向南方渗透、实现其全国统治的必由之径,也是南方正权防御、反制北方正权的屏障。  元末至洪武初,卫国公邓愈在朱元璋的指示下重筑襄阳城,逐渐形成了周长十二里一百三步二尺的雄伟城墙。(明代里,约相当于后世十五里。)  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形势险要,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比如护城河宽度将近300米,怎么打?  襄阳,所谓兵家必争之地。那是东下江淮西进巴蜀,南极湖湘北控关洛,端的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  想绕过去?可以,爬山就行。  只要你想走平坦的大道,就必须走这里,无论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军队,都要先攻陷这里才能接着走。  当年关二爷北伐,在襄阳城下是死攻活攻,就是打不下。结果没等打下来就被孙权爆了菊花。  孙权为什么要爆关二爷的菊花?其实关二爷打襄阳,想要的是北伐,他想北上打曹操,但是关二爷现在想的是北伐,不代表将来也一定想着北伐。  南宋人对襄阳的重要性有着精准的分析——  “失淮泗则天下弱,失襄樊则天下危。”

“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也。”

所以关二爷虽然打襄阳是冲着曹操去的,可是保不准他哪天一个不高兴(本来他就看孙权不爽),顺江而下一口气把东吴灭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所以孙权宁可背盟也要偷袭关羽。  再往东看。襄阳向东,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中间从枣阳至随州,从随州趋安陆,向南直达汉口。向北,则可以控制大梧县,这是江淮平原与长江流域沟通的西侧通道。这附近有著名的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两淮南下,若得此三关,则守军自溃,俗称三关尽毁。原版李自成和张献忠一打下三关,左良玉立刻就散了。  再看北边。从襄阳向北,是南阳盆地。向东北方向,过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的方城通道,即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原地带。一冒头就是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平顶山,再往东北,就到许昌了。  这就是为啥关羽在襄阳、樊城水淹七军以后,吓得曹操非要从许昌迁都。  没办法,人家一脚把通向中原的大门给踹开了,“威震华夏”四个字,可不是没来由的  。还有一条路向正北,过鲁山县,沿嵩县西侧向北的陆浑,即抵达伊川,东都洛阳就在前方!  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就鼓动这条路上的盗贼们闹事,搅得曹操鸡飞狗跳,以为关羽还要打洛阳。  更早时候,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是从襄阳沿这里北上,陈兵洛水,去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  岳飞为什么从鄂州起兵,非要先把襄阳打下来再谈恢复中原?就是因为襄阳不夺,就没有去中原的通道。  再看看西边。从襄阳北上,走南阳西,沿伏牛山和秦岭南麓之间的狭窄通道,走内乡、西峡至大名鼎鼎的武关、商洛,从山区一出来,就是蓝田,到关中了,长安在望。  楚人看秦国不顺眼,就从这条路去打咸阳;秦人看楚人不顺眼,也是从这条路去打郢。无论谁打谁,都得经过襄阳。  当然秦人可以从汉中准备船只,高高兴兴顺汉水而下;而楚人就只能干瞪眼,没办法,他们去打汉中得逆水而上,忒废油了。后来到了三国,蒋琬也有这个打算,后来一琢磨,东下容易,万一打不赢,撤退可就是逆流,太危险,没敢干。  原版李自成先在襄阳称新顺王,然后从这里突袭西安,才有了大顺天下。  襄阳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四战之地。南通江汉;东接汉口、信阳;北上中原、洛阳;西去长安、汉中。天朝发生大事的地区,总能和襄阳扯上点关系。  古代军事家们深刻的明白这一点,所以聪明人选根据地都选那种背一点儿的,偏一点儿的。比如长安。  大顺军占了怀庆都被不停围剿,若是拿下襄阳,崇祯必然调集全天下明军,从东西南北一窝蜂涌来。  可是看大明拉胯程度,李自成有时候还真想赌一把。  话说襄阳和樊城两城互成犄角啃起来相当费劲,蒙古人打南宋那么多年有相当的一部分时间是在襄樊城底下浪费的。后来襄樊城一下没多久南宋就被逼到崖山了。  可是明末,襄阳城在张献忠和李自成手下没走上三个回合。总不好说这两股流贼的实力比成吉思汗之孙、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蒙军还厉害吧?  如果说张献忠是偷袭胜之不武,那李自成实打实击溃汪乔年、左良玉、丁启睿等人率领的十几万明军,用五天攻陷襄阳怎么说?  而且那时候的李自成才重新出山几天?  或许只能怪明末没有郭靖郭巨侠帮助守卫襄阳城。  所以,大顺拿下襄阳容易,但往后不会有一天安生日子。暂时李自成也没那么多兵力应付。  ……  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关中饥荒,清廷拨襄阳仓米二十万担,由汉江经丹水至龙驹寨转西安;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又拨湖广荆襄仓米十万担,水运至龙驹寨转西安;  清朝雍正九年,再拨荆襄运仓米十万担水运至龙驹寨转西安。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带光绪皇帝向西逃避,刚入关中,荆襄的粮米就源源不断地从襄阳运到西安。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可是俺大明在陕北闹饥荒时干了啥?光知道调兵剿贼。  不运粮食过去,贼越剿越多。  大明死的不冤。  明朝前后一共册封了72位亲王,600位以上的郡王。  朱元璋的分封藩王大部分是实权藩王,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可篡位起家的朱棣剥夺了诸王在封建秩序下的权利和义务,就必然要对诸王的经济特权加以巨额补偿。藩王的养猪模式是朱棣开启的。  猪养的多了,人就难活了。  襄阳就有一头肥猪。  襄王朱翊铭,出生于万历二年,是与万历皇帝平辈的堂兄弟,也是当朝崇祯皇帝的叔爷爷。  湖广老百姓不光每年要提供本折禄米七十二万石供奉万历堂兄弟等宗室花销,还有两百万亩地被摊派供养万历儿子福王。  同时相关农户承担的其他税负并没有减少。  所以,俺大明哪怕“湖广熟,天下足”的地方都没有余粮接济陕北饥荒了。  而清雍正年间,湖广仅卖到江浙的粮食每年约为一千万石。  清中后期,光是襄阳府境内粮食作物以小麦、大麦、豆类、高粱、粟谷等旱作物为主,水稻为辅,年产粮食4亿公斤左右。  缺粮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然,抛开事实不谈,大明老百姓还是很幸福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超品姑爷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父皇,请退位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